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时间:2015-09-17来源:校园文化

 一、学校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义

 
1.学校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1932年,以美国学者沃勒(Waller. W)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将学校视为一个社会体系,认为由于同质的学生进入学校,学校就成为了一个有独特社会性格、一定人口、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独特文化的“社会体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雏形。加拿大学者富兰(Fullan)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但西方的学者大多从结构—功能主义或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学校文化。
中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4月,上海交大举行第十二届学生代表大会,几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提出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这是我国大陆首次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同年 4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活动。11月,上海交大举办“上海市高校校园文化专题研讨会”,编辑了《文化 校园 人——“校园文化”研讨文集》。1990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1991年10月,首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召开;1994年9月,文化部、国家教委等部门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校园文化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2000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校园文化”引起了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2004年12月,教育部和共青团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200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2006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定义
早期的校园文化概念更加侧重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随着校园文化研究思路和内涵的拓展,在表述上,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更为深化的概念来替代“校园文化”的说法,但其定义则见仁见智。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2006年撰写的《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把“学校文化”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学校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陶西平先生在《培养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一文中提出,“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2012年发表的《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除了上述主流观点,关于学校文化还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价值观核心说”等定义,大都从学校文化的内容角度进行定义,但也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教育学角度或学科综合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其构成的主要内容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结构层次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而分析各层面的构成要素;二是从组成类型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教育文化、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进而分别揭示其特征。此外,也有研究认为,按照学校中的不同群体所具有的文化,学校文化包含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按照学校文化的职能特征,可以分为决策管理文化、教学学术文化、生活娱乐文化三个层次;以权力支配关系为切入点,则存在主导文化、从属文化。
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如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校舍布局、自然景点、绿化景观、人文雕塑、教学设施、娱乐场所、文化媒体等。王定华司长曾说过,“物质文化建设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学校的物质文化、硬件设施可以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对身处学校之中的领导、教职工、学生等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度文化建设
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的理念,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上。当理念体现在制度上的时候,才能产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最主要是体现‘和谐’,‘和谐’是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的统一,学校制度应该遵循这三者的协调和互补。”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领导体制等,它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从而使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制度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好的制度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校内部各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3.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两方面。其中,学校价值观主要指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学校对自身责任的理解,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倡导的基本理念和风行的目标;学校精神是学校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的主导意识。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可以让师生员工把学校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促使他们主动为学校文化建设而努力。
4.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模式,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在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通过学校主体的活动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学校理念最终落实在学校的行为文化上。学校行为文化的外延涵盖学校活动的整个过程,大到学校领导的决策,小到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理念的差距在行为上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而行为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传达和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胡如奎在《学校文化建设问题探究》一文中,将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概括为导向性、陶冶性、约束性、同化性、激励性、效益性、审美性、渗透性和辐射性九个方面。顾明远先生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统率、规范、激励、熔炉和教育五个方面。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现有的大多数研究结论都与这两种观点相近。
三、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及解决途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学校对“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理解不足,把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等同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只注重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和制度这些更重要的方面。也有些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课外活动当成学校文化的代名词,没有看到课外活动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还有些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当成行政任务和政绩工程,让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1.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忽视了师生的基本需要,物质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师生发展的需要,但有些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受经费、政策法规、办学指导思想等因素限制,对师生基本需要的考虑和关怀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功利主义导向,在现实教育体制环境下,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制度几乎都围绕考试和升学,师生作为个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内容单一贫乏。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都围绕着提高成绩服务,至于师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体验,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组织和设计流于形式、疏于体验等问题,虽然各种活动名目繁多,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参与只是一种形式,情感体验苍白。
“寒窗苦读”的现象在今天中小学中依然普遍存在,对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使师生身心不能愉悦。近几年来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学以其诊疗作用为出现问题的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使得人们对师生的心理问题忧心忡忡,反而对师生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带来的影响
从管理层面看,某些学校规章的制定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过于僵化、缺乏弹性,引起教师的不满甚至与管理者的矛盾;有些管理者下达的禁止性行政指令较多,如给每个班级制定升学指标,实行学科教师末位淘汰制等,与此同时,倡导性或支持性的服务活动,如为教师提供自我成长、专业培训、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部分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招生人数过多,致使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极重,教师的休闲和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给不少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甚至使教师不堪重负;此外,少数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一些管理者头脑中存在“官本位”思想,把行政职位赋予自己的权力当成下达命令的武器,无形中把自己置于教师的对立面。
从教师层面看,有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或农村校给予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过低,部分教师尤其是代课教师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很难把精力投注于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越来越高的期望,学校管理导致教学任务过重、教学压力过大,空余时间较少导致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无法及时更新、负面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和宣泄,使教师群体中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些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当班级学生成绩下降时陷入焦虑、烦躁的情绪中,或者在教学工作中无法正确处理与管理者、其他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导致获得的职业成就感低,幸福感缺失。
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片面和单一,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升入好学校,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忽视了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群体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他们很难正确应对诸如早恋、亲子沟通等问题,急需家长和教师予以指导;沉重的学习负担、过高的家长期望、激烈的升学竞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诸如厌学、考试焦虑、自我成就感和效能感低等学习问题,缺乏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格特质,严重者甚至对家庭和学校产生反感和厌恶等对抗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超过承受阈值,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也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自杀等现象频见报端的重要原因。
3.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消除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教育学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改变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师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缺乏理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则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学校管理者在制订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时迷失方向。而正确的理论则能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让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并取得进步。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将“积极心理”导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积极心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可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为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思路,从而指引学校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