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专家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说 > 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推崇真诚以待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2-26 15:38:26来源:佚名 点击量:0

       爱因斯坦曾在《教育论》中言:“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和谐的专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人。而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亦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意。
  一、诚信的历史内涵
  探寻诚信的历史根源,“诚信”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据记载商鞅思想的《商君书》之《勒令篇》,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悌,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
  就“诚”与“信”的基本内容而言,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其意实际上就是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诚中有信,信中有诚,不诚则不可信,信必见其诚。考查儒家的诚信观的,“诚”与“信”也非连起来使用。“诚”,指不自我欺骗也不欺骗他人;“信”,意为对他人讲话的真实不欺、信守诺言。论及两者的关系,诚是信的基础,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然两者意义上却不乏相通之处。且不论诚、信是否相通,传统诚信的本质就是一种诚实不妄、相互信任、恪守信用的准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就“诚信”的基本要求而言,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是治国安帮的基本准则。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明在儒家思想中,尤其强调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要努力做到诚信,这是一个人之为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又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表明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之道,缺少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正常的交往。不能做到正直诚信,就无法赢得朋友的信任,更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还要求为政者“敬事而信”,唯此才能“信则民任焉”,说明诚信是德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统治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政基稳固,如果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赖,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诚信的现代诠释
  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目前社会所呈现的诚信危机状态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现代对诚信的理解,是基于传统诚信思想之上的广义诚信,不仅仅是伦理意义上人们内心诚实守信的自律要求,也具有着无欺、守诺、践约的法律蕴含。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然成为一种规则,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有助于建立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政治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被确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随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直至“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更加明确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很显然,诚信不仅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基本要求。“诚信”业已成为“和谐社会”应有的深刻内涵之一。
  三、诚信与和谐校园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表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确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初“威斯康辛思想”的提出。而今的大学,依然担负着这三大职能。传授高深的专业知识,培养现代化建设所学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科学研究,培育先进文化,是高等学校自身的职能使然,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更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与职能,和谐校园建设已然成为其中之基础。
  那么,什么是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办学模式。”更具体一点,是“以校园为载体,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处于优化配置、和谐互济、发展进取状态,由此形成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优良氛围和环境。”可见,和谐校园既是一种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状态,更是一种以物质资源为载体而形成的精神、理念、状态和氛围。但无论如何去理解,要想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以诚信为中心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追求校园和谐的本质体现。
  首要的就是要明确诚信之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地位:首先,诚信是学生立身处世之根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术之“才”、技术之“才”,更是要造就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之“人”。中国古代的教育者认可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对于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同样表明,在诸多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中,后天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引导时代向前发展的青年精英,他们是否具备诚信的品格,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人无诚信不立,事无诚信不成,业无诚信难创守。因此,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我们的大学亦当将诚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其次,诚信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和谐首先体现为一种关系范畴,具有浓郁的伦理韵味,追求和谐也就是追求一种理想和善的关系。在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这种状态首先体现在校园内人际关系的有序和稳定上。而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规范,恰是建立起校园内真诚和谐关系的基础。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之间,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帮助,从而建立起融洽和谐的良好关系,才有益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诚信是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内在要求。借用王小锡教授对道德环境的论述,在这里把校园环境也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校园软环境是一种人文价值的精神性实体,而硬环境则是这种精神性实体所附着的物质性载体。硬环境的建设,是要把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融灌在各种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物质性载体中,以培育和渲染与和谐校园建设相得益彰的文化氛围。道德软环境则必须依托经济、政治、文化的大背景,通过教育教学、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来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唱响校园和谐的主旋律。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正所谓“治业之道在于诚”,所以倡导“礼”与“信”,推崇相互真诚以待,才能营造兼容并包、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校园氛围。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