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专家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说 > 内容

知名专家谈—《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涵与结构》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3-05 14:53:24来源:佚名 点击量:0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最大诉求。所谓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就是学校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愿景展望,按照预期目标对学校全局的、长远的文化建设所作出的符合自身规律的预制和规划。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供应,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并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总体思路
       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而谈到对组织文化内涵要素的界定,有一个流行到几乎无人不晓的“三分法”,就是把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板块。在学校文化研究和实践中,绝大多数人也沿用了这样的说法。但我一直对此持保留意见。在论及为何不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使用这样的划分方法时,被誉为我国文化力研究之父的贾春峰认为,这种说法过于一般化、笼统化,它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划分方法,并没有揭示出企业文化的“特指”到底在哪。我赞同贾春峰的观点,我认为组织文化的一般原理在具体到不同组织的研究中时,还应该与具体研究对象的特性相结合。众所周知,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学校文化建设,并非是“从无到有”地去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文化形式本身,而是“从有到优”地将这些从建校之初就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按照办学者的意志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对学校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从这一基本理解出发,我在构建学校文化战略的内容体系时引入了“力”的说法,率先提出了“学校文化力”的概念。所谓学校文化力,是指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其成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综合力量。从内容结构上来说,学校文化力包含学校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乃至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努力追求学校文化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的不断提升与优化。
       精神力是指学校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力。精神力主要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等表现出来,但办学理念本身不等于精神力。学校精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对各种理念项目的填充,即不仅仅回答学校文化“说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怎么说”。只有“说”得准、“说”得精、“说”得美、“说”得富有个性,才易于让人识别并建立印象,才更有可能感染人、鼓舞人甚至震撼人,使其效力充分体现。
       执行力“是指执行者把思想、计划、方案、制度、模式变为现实的操作能力,也指执行者对思想、计划、方案、制度、模式执行的坚决和有效程度”。各种办学行为是执行力的载体,而执行力是在办学的过程中动态体现出来的。由于办学行为直接践行和展示学校的精神理念,也是社会公众认识学校、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因而健全、优化办学行为对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执行力,必须在着眼于“做什么”的基础上尤其关注“怎么做”,需要学校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需要不拘一格地、有针对性地改革教育教学,使办学行为在学校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充分具备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操作性。
       形象力特指学校物化环境所产生的内在张力,以及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对学校外在形象的感受程度。其中包括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学校各种视听要素属学校物质文化或环境文化建设的内容,它们可产生形象力,但本身不等于形象力。学校形象力的提升,必须以核心理念的视(听)觉化为基本原则,在明确了“看(听)什么”的基础上追求“怎么看(听)”的境界,就是要强化环境的个性化育人功能,以办学的价值观为指导努力健全和完善视听要素,使它们能够充分传达学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通过这种建设使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感知程度有大幅提升,进而建立起对学校良好的感性印象。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提升学校文化力为根本指向,以学校文化力的内容结构(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为具体指向,以表现这些文化力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为中介,以对这三大领域的策划为工作范畴。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总体思路

       进行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是为了建立学校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思维方式,对学校文化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群体风尚、基本方向、整体思路、重点任务等,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域,规范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努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真正实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

       依据这样的目的,需要合理建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框架。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所学校,它的文化发展的脉络、基础和样式都不相同,办学者对学校现状的审视和未来的预期也各有思考,这就决定了不同学校对文化建设的诉求不尽一致,因此从理论上说我们不可能为所有学校提供一套标准的文化战略内容模板。但是基于研究,基于面上的推动与引领,我们仍然有必要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绘制一幅较为全面的“文字地图”。
       二、办学理念及其策划
      (一)办学理念的内涵与要素
       所谓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核心价值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校本化、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概念和观念体系。
       如今许多学校在设计办学思想时都把办学理念当做一个单独的条目,与学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一训三风”等内容并列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如果我们把办学理念独立出来,那么“一训三风”等是什么?它们就不是办学的理念了吗?办学理念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它应该是表达学校价值追求的一个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层次分明的体系。

       办学理念结构

       办学理念的逻辑起点。这是指对本校办学理念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它往往通过“核心理念”来表达。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环境建设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刻、丰富且独特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鲜明而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科学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物质形态的完美展现,使学校办学的理念、行为和环境建设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那么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办学理念的属性观。这是对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本质的认识。通俗地说,它要回答我们的学校“是什么”的问题。它往往通过“办学定位”和“发展愿景”来表达。办学定位是我们根据自身条件、环境要求、发展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发展基调的过程,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它从现实的角度表达出我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准确的办学定位既能体现学校历史的纵深感,又能表明我们的现实形态,同时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向性,能够明确回答学校“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的问题。发展愿景是指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着眼于长远战略的全局性工作的标杆,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学校”的恒久性承诺。它从未来的、理想的角度表达出我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发展愿景的构建意味着学校有了发展的灵魂,可以使学校充满创新的活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的品质。
       办学理念的价值观。这是对本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的认识。通俗地说,它要回答我们的学校“为什么”的问题。它往往通过“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来表达。办学使命主要指本校存在的独特价值,即我们为社会的繁荣、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所应承担的角色和义务。它不仅回答我们学校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为什么做。办学使命的厘定可以帮助学校正确寻找自己在国家发展和教育系统内的位置,培育自己的核心发展力;可以帮助学校确定优先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对资源的集约配置。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使命不仅能为学校指明方向,而且可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明确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内心深处的动机。育人目标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本校的具体落实,是我们基于自身特性而预期的学生经过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育人目标的厘定,可以使学校中人更好地明确工作指向,聚焦教育内容。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职员工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更加深入地追寻教育的真谛,这样才会使学校的办学指向更明确,教师的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
       办学理念的人性观。这是对学校中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基本精神理性的认识。它往往通过“学校精神”和“校训”来表达。学校精神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意志品质、行动准则等共同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活力。学校精神既是整个时代精神在学校中的反映,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训是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激励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生动而形象的写照。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培养和造就学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办学理念的实践观。这是对本校的理念和理想如何见之于客观的认识。通俗地说,它要回答我们的学校“怎么办”的问题。它主要通过“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来表达。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对教育内在规律认识的提炼,是对教育行为持有的基本态度和主张,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是在本校语境中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管理理念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原则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学校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一方面,管理理念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它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办学理念策划
       所谓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长远诉求,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内涵品位、有效指导全局工作的目的。
       从理想状态上讲,办学理念策划应体现出这些基本属性:
       原创性。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校本化反映,是办学理想的特殊表达。每所学校办学的历史与环境都不一样,师资和生源也有异,办学者的办学理想也不相同,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都不应该雷同。所以创意设计要强调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寻找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通向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
       整体性。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确立办学理念是实施学校战略管理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发展的重大的、决定全局的整体把握,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蓝图的理性筹划。理念策划应该从学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局部的改善;尤其要考虑到理念设计对办学行为、办学环境建设的指导与规约作用。
       前瞻性。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办学理念不仅为现实服务,也是学校管理未来活动的预期结果,应该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因此,策划者要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处理管理中的问题,以学校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避免只顾眼前、应付了事的短期思维。
       适应性。办学理念必须符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是本校发展的理想,是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科学指向。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想,只有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最适合的。办学理念的表述,大体有三个衡量标准:恰当、清晰、认同。[5]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首先应该定位正确,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够引导全校教职工向预定的方向迈进;其次应该表述清晰,不能语焉不详或者莫衷一是;再次应该有一定的认同度,即使不见得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共识,但至少学校管理层、教师骨干等对理念有较高的认同。
       效益性。理念策划既要考虑精神力的影响程度,又要考虑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成功的理念策划应该符合以最低代价取得最优效果的要求,实现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另外还需强调一点,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办学理念体系包含前述诸多内容,理想的状态自然是通过策划将所有条目全部呈现为文字形态,但各校在具体策划办学理念时,不一定非要逐一表述。可以“关键性”为原则,选取学校发展最或缺的、最需要引领的条目先行设计,然后再逐步完善。
        三、办学行为及其策划
      (一)办学行为的内涵与要素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所说的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运用而形成的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所有机制、策略、途径、程序、方法等的总和,它既包括有形的群体或个体行为,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
       办学行为体系的建构,大致可以有两种分类法:
       一是从“横向”上把握学校的办学领域及其各类办学行为的属性。它主要着眼于办学行为类型与功能的区分,这种结构划分具有对各类办学行为进行布局和定位的性质。从这个视角出发,办学行为一般体现于两个维度、三个层面。两个维度是指工具要素和运行要素。工具要素是指学校为实现战略目标所使用的关键管理方法与核心技术,它是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一般在制度层面落实;运行要素是指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等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与程序,它以行动规范的形式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体现在策略和操作两个层面(见表1)。
表1 办学行为类型结构体系

办学行为分类 办学行为项目
工具要素 制度层面 行政机构设置、制度规范、课程规划、管理模型、教师手册、学生手册 等
运行要素 策略层面 战略管理策略、品牌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学策略、教科研管理策略 等
操作层面 校名使用规范、教学秩序、仪式与礼节、节周与社团活动 等
       二是从“纵向”视角出发,对办学行为做出层次上的划分(见表2)。依据办学实态及其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将学校的办学行为大致划分为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指导五大领域,而每一领域又可大致分为理念、制度、策略、流程四个层次。其中理念是学校对本领域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所抽象出来的、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的“顶层设计”,在每一个领域里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则是支撑和保障理念得以落实的相对固化的规范,是理念见之于行为的重要中介;策略指的是为贯彻本领域办学理念、实现本领域办学目标所应依据的准则和方式方法,它将本领域的相关制度浓缩、简化为具有明确行为导向的若干概念或条目,以便于执行者理解、传播和实施,同时亦可根据形势发展对既定制度进行丰富、完善或调整;流程则是将策略分解为若干行为要素并根据其内在规律和个人或组织的主观需要将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的工作程序,它要解决的是把确定的策略合理安排为环环相扣的业务步骤并执行到位。这四个层次的确定,将每一办学领域的工作开展从最抽象的理念层层递进到最具象的流程,充分体现了各领域办学行为的目标性、内生性、整体性、动态性,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表2 办学行为层次结构体系

  学校管理 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 教师发展 学生指导
理念

制度

策略

流程
         
         
         
         
需强调的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结构无论是做类型划分还是层次划分,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抽象和逻辑推导,目的是为办学者审视和布局办学行为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全面、更理性的框架。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上述类型与层次一定是纵横交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
      (二)办学行为策划
       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在本校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执行力乃至办学品位。
       理想的办学行为策划应体现如下原则:
       人本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要遵循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学校行为建设理念,让学校的宗旨、学校精神等渗入到更有潜在影响力的师生生活领域,要让师生参与到办学行为策划的过程中来,以增加他们对这些规则的认同度。但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应学校中人的愿望,还必须有效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将其转化为具有教本、校本特征的行为方式,以引领和提升学校中人的认知水平与行为品质。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高执行力的期望,要求我们必须对常规办学行为的标准、流程等予以明确规定,强调对师生行为的规范,以保证学校中的基本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不宜将规范细化到教师的“个人决策空间”(如规定教案的写法、班主任家访的次数等),要保证教师既明了常规工作的基本原则与策略,又可依据自身理解和生源实情创造性地执行。
       稳定性与变通性相结合。办学的制度、策略、流程等一旦确定,就必须长期、稳定地坚持,以确保其立“法”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办学行为只能一成不变。要紧密把握时代的脉动,及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来为办学行为的优化服务。只是,必须妥善处理好稳定与变通的关系,尤其是对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办学行为准则的变“法”,要有明确、可行的变更程序,并在更新后以新的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四、办学环境及其策划
      (一)办学环境的内涵与要素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一般认为环境包含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个方面。关于办学环境,人们普遍认为是指学校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学校的布局和设施等硬环境,又包括学校的制度和风气等软环境;既包括以固定的形态发挥作用的静态环境,又包括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动态环境。
       在一般意义上,我认同对办学环境的上述理解。但从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及其策划的需要出发,我对办学环境作出更为狭义的界定,特指校园内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物化形态,不包括校园风气、人际关系、管理和活动形式等所谓制度环境、精神环境、行为环境(这些内容已经归类于办学理念或办学行为)。而办学环境所产生的形象力,特指学校物化环境的内在张力,以及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对学校外在形象的感受程度,不指向于所谓观念形象、行为形象、制度形象等。
       办学环境包含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见表3)。视觉环境体现于三个维度:第一是物质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第二是人文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第三是视觉识别系统(VIS),即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视觉环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其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因而,优化这些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的听觉环境,则以音乐识别规范、音乐使用规范、铃声规范、掌声规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的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可为学校营造出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
表3 办学环境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内 涵 解 读
视觉环境 物质环境 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与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
人文环境 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张贴画、标语、建筑物/道路的命名、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
视觉识别系统 基础视觉要素及其具体运用。
听觉环境 音乐识别规范 主题音乐、标志音乐、行为识别音乐
音乐使用规范 课间音乐播放、校广播站/电视台音乐播放等
铃声规范 钟/铃声、电话彩铃
掌声规范  
      (二)办学环境策划
       办学环境策划,即以学校文化战略的内容框架为依据,借助一定的科学和艺术方法,对学校视、听觉形态按相关原则和标准进行“包装”设计,以提升学校形象力、强化环境育人功效的过程和手段。
       从理想的角度说,办学环境策划应充分彰显如下基本功能:
       安全性。中小学生属于需要被特别关注的群体,学校环境的安全健康,正是教育者人性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安全性应是校园环境策划的第一原则。除了建筑设施、景观作品的设计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之外,还应在适当的地方设计有关提示语、宣传语等,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育性。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是育人的物质基础。只有注重对校园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质量的开发,其教育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好的环境策划就要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感觉到环境的影响力,使师生生活在其中能享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规范性。校园环境建设不是各种资源的随机组合,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因此,在策划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法规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从而确保校园环境建设不违规逾矩;另一方面,还必须遵循专业规范,如VI设计的内在统一性和外在差异性等要求。
       艺术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环境作为审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对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具有直观、形象的感化力量。策划时要考虑所规划的校园或作品的艺术性,使它的造型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带给师生以美的享受。
       互动性。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那么校园环境就不宜让学生仅仅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是直接参与其中。这样的环境策划将会使校园更为灵动、更有生气、更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
       校本性。这是最需要策划智慧、也是最能体现策划者智慧的原则。环境设计必须为每一所学校量身定做,必须与学校的历史沿革、精神气质、周边生态高度契合,具有无法移植的独特之处。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学校的独特个性与价值追求,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产生对学校的认同、向往乃至自豪感。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